中新網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 李金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15日發佈《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14》指出,中國已步入工業化後期,工業經濟正走向一個速度趨緩、結構趨優的新常態,需要高度重視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新工業革命三大挑戰,並防範增長失速、結構失衡兩大風險。
  中國工業經濟正走向“速度趨緩、結構趨優”新常態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7.2%,比10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15日發佈的上述報告認為,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工業經濟正走向一個速度趨緩、結構趨優的新常態。
  “自2010年1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19.7%後,我國工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報告指出,到2014年前3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降至8.5%,無論是從工業投資看,還是從消費、出口等方面看,增速回落成為共同趨勢。
  “但與此同時,結構性優化的特征也日趨明顯,從工業投資看,製造業投資增長遠遠高於採礦業投資增長,製造業內部高科技行業投資增長較快,而傳統製造業行業投資增速下滑,工業技術改造投資保持高速增長。”報告稱。
  中國已步入工業化後期 需重視產能過剩等三大挑戰
  “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的過程,也正是中國步入工業化後期的階段,”報告主編、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在工業化後期,之前依靠高投資、重化工業主導發展而支撐的高速增長將難以為繼,中國當前必須高度重視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工業革命這三大挑戰。
  報告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本次產能過剩涉及領域更廣、程度更嚴重。自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已連續32個月負增長,很大程度上說明當前中國工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長期維持高庫存以及實體經濟不景氣的情況。
  “在工業化後期,中國要實現從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和服務業大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更需要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更強調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工業化後期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任務艱巨,而且產業政策有效操作空間相對有限,政府原有的許多產業政策工具,如直接補貼,將更多地受限。
  “從世界範圍看,中國的工業化後期與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疊加,使得中國工業化進程又增加了一些變數。”報告認為,新工業革命加速推進了先進製造技術應用,必然會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勞動在工業總投入中的比重,中國的比較成本優勢則可能會加速弱化,製造業重心可能再次向發達國家偏移,後發國家產業趕超路徑有可能被封堵。
  報告稱要防範兩大風險 需轉換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
  “面對工業化後期的各種新挑戰,工業經濟能否穩步進入新常態,關鍵要避免增長失速、結構失衡這兩大風險。”報告指出。
  “工業經濟增長失速風險,是指工業增速不斷下滑,滑出可以接受的底線,從而誘發經濟危機,”報告稱,工業經濟結構失衡風險,是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難以實現,環境與資源問題依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工業發展方式不能轉變,最終影響到工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黃群慧指出,在當前工業增長動力趨弱的情況下,要避免“失速風險”和“失衡風險”,關鍵是必須轉換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尋求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新動力。
  “未來中國工業增長的源動力更大程度上表現為制度創新,”報告建議,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創新驅動,推進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倒逼中國工業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促進工業增長和工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完)  (原標題:報告稱中國步入工業化後期 需重視產能過剩等挑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23gikpz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